大河断流,全球罕见。黄河断流出现于70年代,从1972年至1980年的9年中共有7次断流。其时,连续断流时间最长不过半月,断距亦短。至80年代初,社会对于这一现象仍很陌生,甚至难以置信。其后,由于问题日益严重,断流做为一种长期现象方获确认,90年代始暴露于公众面前。但至今对于黄河断流产生原因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对其造成的后果研究尚未受到重视,短期内更未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兼顾全河、开源节流”,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黄河尽管按照长度位居世界五大长河之一,但其流量却只列全球25位以后,含沙量则居全球第一。自1919年至1957年下游大引水前,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70亿立方米,除去工农业用水,河口实测年径流量为480亿立方米左右。前一流量,可以认为是黄河贯通以后,近一、二百万年来一个代表性流量。而后一流量在七十年代却锐减至313亿立方米,八十年代锐减至284亿立方米,九十年代最初五年更锐减至187亿立方米,远低于河口上游花园口实测最小年径流量273.5亿立方米。迄今为止,这种锐减趋势且有增无已。由于上述流量60%集中于汛期的7-10月,非汛期的各月所余水量无几,黄河遂造成断流。
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黄河耗水一直在直线增长。其中上中游段1950年以前水利工程减水不过平均年46.97亿立方米,而五十年代已达104.17亿立方米,七十年代已达169.03亿立方米,占到黄河年径流量1/3,明显减少了下游来水。与此同时,下游引黄工程发展更为迅速,从1950年的耗水近0,增至五十年代的年均29.3亿立方米和七十年代的年均92.1亿立方米。而且正是1972-1980年下游恢复引黄,直接导致了最初的黄河断流。
耗水量中90%用于农业。用水由1950年的148亿立方米,增至七十年代后期的261.13亿立方米和近年的488亿立方米。
在黄河流域,工业和城市用水比例,约占10%,但绝对数值也在不断增长,且势头很猛。
还须指出的是黄河水电事业与断流的关系。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已有大中小型水库2571座,总库容520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53亿立方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的龙羊峡和总库容57亿立方米的刘家峡共控制黄河河川径流量50%,但两大工程于发挥调节黄河河川径流作用同时,出于自身出力考虑,尚需保有发电库容,且有部分“死”库容造成河水滞留,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黄河断流。
据载,投入开发33年以来累积生产原油6亿吨、目前年产3000万吨的胜利油田由于注水需要和地方工业用水每年缺水4亿立方米,缺水,只能“以水定产”;而河口的东营市仅春季350万亩农田与上百万人口吃水便需引黄9亿立方米。
黄河断流后果之二是生态恶化。它首先影响气候,使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春季日数减少;其次造成土壤盐渍化;再次对山区森林、低山灌草丛、水生、沼生至滨海盐碱生植物,特别是栽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节水,实现黄河流域灌溉事业重心由扩大灌溉面积至提高灌溉效率的根本转变,逐步达到节水100亿立方米以上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造成了灌溉面积与耗水量直线上升,而灌溉方式却多为历史上沿用二千多年的明渠(其中还有不少土渠)、漫灌。平均每亩用水460立方米,效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如以色列)的70-90%相差甚远。至90年代初,喷灌、滴灌面积合计仅为24万亩,只占流域灌溉面积1/300。据测,每亩小麦灌水200立方米即可满足要求,有的灌区却高逾1000立方米;生产1公斤小麦用水可在1.5立方米左右,但宁夏、内蒙古引黄灌高区已逾3立方米,每亩用水768立方米。因此,如果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提高灌溉效率,“节水”便可成为新开发出的重要水资源。
节水的另一工作是严格控制新建引水工程与关停一批低效率高费用的引水工程。
从实际出发,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经大于产水量,连年入不敷出,如继续兴建以扩大耕地面积为目的的水利工程只能效益愈来愈差,生态影响愈来愈恶劣。据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调查,年径流量28.26亿立方米的大通河,仅济湟、济湖、入秦、济黑、济西五项便已计划引水25.23-29.23亿立方米,即已接近甚至超过大通河自身多年平均径流量,因而需进行统筹,尤需注意对下游黄河断流的影响。除成功的“入秦”外,考虑黄河全河水量平衡,近期似不宜再建大通河引水工程。甘肃中部年降水量378毫米,蒸发量1500-2000毫米,为降水量的3-6倍,地表大多为黄土、红层渗漏强烈地区,因此尽管“陇中苦甲天下”,但引洮入定由于势必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目前同样不宜支持。
若干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数年前每亩土地耗电已近1000千瓦时,电费达60元,不只对粮田来说成本过高,即使市郊菜地的居民使用时也常有不同反映,同样需要控制发展。效益过差和费用过高者应予以关停。
同一水量,在下游由于不存在上中游远程调水导致的蒸发、渗漏以及高扬程扬水的耗电,形成农业产值可能高出上中游数倍,更不消说工业产值了。但水资源为有偿资源,应尊重已用水源现实。在上述不宜调水和不宜扬水的定西等地区,可经国家协调,由下游用水地区提供资金、粮食,用以种植牧草、涵养黄河上中游水源,节水、造水,以利遏制黄河断流。如不尊重上中游对于水资源的正当权益或误导为“扶贫”,恐怕难以阻止那里高消耗、低效率的引水、扬水。
●调水,提前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247公里工程,变江水北调苏北北部为北调黄河。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立方米,东线南水北调一期工程调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每年53.5亿立方米(过黄河31.1亿立方米),对于长江下游用水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而对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恰如“雪中送炭”。
特别是,工程前期工作十分充分,现有江苏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与治淮工程已成功运行多年。只是江苏省北调江水的目的是解决苏北灌溉、航运问题,致使江水北流404公里后便于南四湖畔之徐州蔺家坝转入纯属江苏省内灌溉系统,而属于京杭运河一部的山东境内南四湖以及梁济运河共247公里河段,却并无水流流向黄河。这里又是一个水资源分配问题。
在作者看来,江水理应优先北调黄河,适当兼顾苏北,理由如下:
①江水北调黄河有助京杭运河全线复航。
②供水黄河有助遏止断流导致的生态恶化以及恢复黄河风貌,此两点同样为调水苏北北部所不具备。
按1993年价格估算,东线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投资约94亿元,其中黄河以南土石方工程约占一半。调水至黄河投资相对黄河下游工业产值不能算大。
江水自蔺家坝或韩庄经南四湖一、二级湖及梁济运河北流后可由东平湖入黄,使下游至海口410公里黄河河道过流。与此同时,上游封丘、开封河段断流可望缓解。
●利用洪水,充分利用187亿立方米洪峰流量,开阔下游三角洲建设思路。
面对断流、缺水形势,黄河下游三角洲进行丰蓄枯用研究,采取兴建平原水库、利用河道蓄水等措施,应属可行。黄河下游三角洲除工业用水需大、中水库予以保证外,用水60%的农田似可借鉴珠江、长江三角洲的经验,建设“小水库”丰蓄枯用。
当小浪底工程建成,确保下游洪水无虞后,可以考虑天然黄河的渠道化。欧洲重要河流大多完成了这类工程,不仅保证了稳定的水流,且保证了江河多目标利用。
除上述对策外,尚有加快中线南水北调解决黄河断流等方案,但因汉水上游本身即可“七十二道脚不干”地走过,下游用水又多,故北调水量难有保证。三峡工程则需要时日。总的来看,中线调水不可知因素较多,不如东线已有长期历史检验。紧急调水宜用东线,不宜利用中线。
此外,小浪底工程尽管有126.5亿立方米库容,但面临“无米之炊”流域背景,加之本身需要蓄水,因而短期内对于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难有裨益。